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ISSN 1001-8255   CN 31-1243/R   ZYGZEA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动态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专论与综述
    庞艳婷 , 孙青 , 张卫东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活性氧 (ROS) 是机体氧化还原的代谢产物。过量的 ROS 会导致 DNA、蛋白质和脂质等氧化损伤,进而加剧肿瘤细 胞的遗传不稳定性,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氧化物还原酶 1(PRDX1) 作为过氧化物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维持细胞内 ROS 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有效保护细胞免受 ROS 的损害。同时,PRDX1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扮演分子伴侣的角色, 表现出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多种靶向 PRDX1 的药物在体内外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显示 PRDX1 是 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靶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 PRDX1 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机制研究,并总结了已报道的靶向 PRDX1 的抗 肿瘤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 专论与综述
    秦 渝 , 张伯进 , 陈琳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抗菌药滥用导致耐药微生物出现,同时新型菌株的产生, 进一步加剧了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威胁。因此,开发新型抗菌材料以应对“超级细菌”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s) 凭借优异的结晶性、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易于修饰调控等优势,已成为抗菌领域的明星材料。 然而,传统 MOFs 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亲水性差、抗菌周期长、缺乏靶向性等。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对传统 MOFs 的后修 饰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基于此,文章总结了新型 MOF 抗菌材料的几种设计方法,包括修饰 MOF 金属节点、修饰有机配体、 修饰 MOF 表面及孔道结构、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旨在为未来新型抗菌 MOFs 的合成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王  兵, 李  震, 夏林涛, 迟永建, 李  忠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降血糖药利格列汀 (1) 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确定了各步关键工艺参数及产生的杂质。以 8- 溴 -7-(2- 丁炔基 )-3- 甲基黄嘌呤 (3) 为原料,经 2 步取代反应、脱保护得 1 粗品,经乙醇重结晶得 1 精品。总收率 74.6%(以 3 计 ),HPLC 纯 度 99.85%,单杂小于 0.05%。该工艺将脱保护试剂改为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 (TMSOTf),工艺稳定,操作简单,可大幅 度减少 1 的二聚体杂质 ( 即有关物质 B) 的生成,适合工业化生产。该研究合成了 9 个有关物质,其中有关物质 A、C、D、 E、F、G、H 和 I 的合成路线为自主设计,可为 1 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研究论文
    金诗馨, 蔡鸿铭, 刘毓彬, 蔡正艳, 林快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美硝唑 (1) 属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是一种抗原虫兽药。传统釜式甲基化反应合成 1 存在收率低、双取代杂质多、 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文章通过连续流反应器制备 1,有效降低了甲基化反应中的潜在风险,收率由文献的 53%提高至 73%。 同时,发现并合成了 4 个 1 的有关物质,分别是 1,2- 二甲基 -4- 硝基 -1H- 咪唑 (3),1,2,3- 三甲基 -5- 硝基咪唑硫酸单甲酯 盐 (4) 和 N- 甲基 -N-(2- 甲基氨基 -2- 硝基乙烯基 ) 乙酰胺 (5) 与 N- 甲基 -N-(2- 甲基氨基 -1- 硝基乙烯基 ) 乙酰胺 (6) 的 混合物,以期为 1 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在甲基化反应的后处理流程中,用氨水将体系调至 pH 12,可把季铵 盐杂质 4 脱甲基转化为目标产物,为变废为宝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论文
    陈子琦 , 黄  雷 , 付翠平 , 罗  昆 , 王  冠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报道了抗糖尿病肾病药非奈利酮 (1) 的合成新工艺。以 2- 羟乙基甲砜 (20) 和 2,2,6- 三甲基 -4H-1,3- 二 英 -4- 酮 (21) 为起始原料,经醇解、Knoevenagel 缩合、Hantzsch 环合、醚化、手性拆分、β- 消除和氨解等步骤,得目标产物 1。 总收率 19.9%(以 20 计 ),纯度 99.80%,ee 值 99.82%。新的合成工艺反应温和,质量可控,拆分后的中间体 (4S)-4-(4- 氰基 -2- 甲氧基苯基 )-5- 乙氧基 -2,8- 二甲基 -1,4- 二氢 -1,6- 萘啶 -3- 甲酸 2-( 甲基磺酰基 ) 乙基酯光学纯度高,适合工业化 生产。
  • 研究论文
    黄 昊 , 王亚鹏 , 冯俊武 , 路建光 , 冯 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放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时,主要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沉积在细胞中,而包涵体变性、复性收率低的问题制约了整体制备工艺 的收率。该研究采用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与 1 融合表达技术,实现了 1 的胞内可溶性表达,表达量为 2.19 g/L。经提取、 酶切、澄清的预处理工艺,阴离子交换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硫酸铵沉淀的纯化工艺,获得了纯度为 99.3%的 1,整体工 艺收率为 44.2%。经 HPLC 保留时间对比、质谱、肽图、二硫键定位、体外生物活性检测等手段证明自制 1 的结构和功能正 确。最后,采用 50 L 规模的工艺放大试验证明该工艺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该研究为 1 的工业生产和后续结构改造奠 定了基础。
  • 研究论文
    武禹洲 , 许 俊 , 化浩举 , 路建光 , 冯 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替度格鲁肽 (1) 通过与肠道和消化道壁上的胰高血糖素样肽 2(GLP-2) 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短 肠综合征。针对目前国内仅有 1 原研产品上市、价格较为昂贵且患者可及性差的现状,该研究尝试将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 物蛋白与 1 融合,构建一条在大肠埃希菌胞内可溶性表达 1 的路线。结果显示,自制目标肽纯度大于 99%,最终发酵液可 获得不低于 800 mg/L 的 1 制品,总收率约为 46% ;目标肽经 LC-MS/MS 验证,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序列与理论值相近。 该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开发的工艺路线简单、收率高、成本低,有可能为 1 的放大生产奠定基础。
  • 研究论文
    范雯榕, 苗佳颖, 奚 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寡核苷酸药物已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为提高寡核苷酸药物的稳定性并辅助药物跨膜递送,脂质纳米粒 (LNPs) 常被用作载体。然而,miRNA-LNPs 稳定性较差,导致制剂贮存条件严苛,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研究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 探究了处方与工艺因素对 miRNA-LNPs 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磷脂均有助于提升 LNPs 的物理稳定性, 其中 PEG 化磷脂有助于防止 LNPs 聚集 ;水的相变过程会直接破坏 LNPs 结构,而冷冻保护剂蔗糖与 PEG 化磷脂联用可以 有效抵御水的相变对 LNPs 结构的破坏。该研究揭示了结构材料及水的相变影响 miRNA-LNPs 物理稳定性的机制,并据此 引入了冷冻保护剂,为改善负载寡核苷酸药物的 LNPs 物理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小核酸疗法的临床应用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研究论文
    王姝蕊 # , 权 鑫 # , 沈 丹, 朱兴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依帕司他 (EP) 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 EP 与苯甲酰胺 (BAM) 的共晶及其羟丙基 -β- 环糊 精 (HP-β-CD) 包合物,并优化了二者的制备条件。采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产物进行 结构表征,并通过饱和溶解度试验和体外溶出试验评估其溶解性能。结果显示,EP-BAM共晶的溶解度较EP原料药提高至1.08 倍,EP-BAM/HP-β-CD 包合物的溶解度则提高至 11.53 倍。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共晶和包合物均表现出优于物理混合 物的溶出速率和程度。该研究显示 EP-BAM 共晶和 EP-BAM/HP-β-CD 包合物均能显著改善 EP 的溶解性能和溶出度,为提 升其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有效策略。
  • 研究论文
    沈秀微, 李盈慧, 吴淑娟, 陈  帆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 (UPLC-MS/MS) 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白鲜碱 (1) 和梣酮 (2) 的含量。采用 UPLC HSS T3 色谱柱 (2.1 mm×50 mm,1.8 µm),以乙腈为流动相 A,水 ( 含 0.1%甲酸 ) 为流动相 B,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 模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以咪达唑仑作为内标。结果显示,1 和 2 在 2 ~ 2 000 n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 提取回收率大于 79.5%,精密度均小于 15%,准确度为 87.3%~ 109.8%。以大鼠为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当灌胃给 药 2 mg/kg 或舌下静脉给药 0.1 mg/kg 时,1 的 cmax 分别为 (1 382.4±129.6)、(382.6±118.9)ng/mL,t1/2 分别为 (1.5±0.2)、 (2.3±0.5)h ;2 的 cmax 分别为 (57.5±2.2)、(742.6±109.7)ng/mL,t1/2 分别为 (2.7±1.0)、(2.1±0.5)h。1 和 2 的生物利用度分 别为 68.1%和 7.6%。该方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辛玉倩 , 巩丽萍 , 薛维丽 , 杭宝建 , 石  峰 , 孙  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 HPLC 法同时测定复方脑蛋白水解物片 (1) 中硫酸软骨素钠 (2)、维生素 B1(3) 和维生素 B6(4) 的含量,同 时考察含量均匀度。色谱柱采用 Hypersil BDS C18 柱 (4.6 mm×250 mm,5 μm),以 0.02 mol/L 庚烷磺酸钠溶液为流动相 A, 乙腈为流动相 B,梯度洗脱。柱温为 35 ℃,进样量为 20 μL。2、3、4 的检测波长分别为 200、246 和 291 nm。方法学研究 结果显示,该方法专属性强,线性关系、重复性与准确度均良好。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来自不同企业的 1 中 3 种成分的含 量与含量均匀度差异显著,提示应加强质量控制。
  • 研究论文
    高丽琼, 沈国芳 , 林丽琴, 王秀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离心辅助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 (1)缓释片中17种有关物质含量。色谱柱采用HP-FFAP柱 (0.32 mm× 30 m×0.25 μm),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流速为 3.0 mL/min,进样口温度为 220 ℃,检测器温度为 300 ℃。 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分离 17 种工艺杂质和降解杂质,检出限约为 0.25 μg/mL(0.005% ) ;并能检出 1 缓释片中的 2- 甲 基戊酸和 2- 甲基 -2- 乙基戊酸。该方法解决了 1 缓释片因材料溶胀、无法分层导致难以检测的问题,可准确测定其中的有 关物质含量,为 1 缓释片的质量控制及标准提高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杨  敏, 黄成超, 曾  涛, 李  烨, 林黄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细胞毒性测试法对医药用聚氨酯 (PU) 配方进行测试,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对以 4,4- 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 烷 (HMDI) 和聚四亚甲基醚二醇 (PTMEG) 为主要原料的 PU 开展细胞毒性测试,采用 MTT 法分别测试 PU 成品及其配方 中各原料组分和添加剂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尽管 PU 未检出急性全身毒性,但细胞存活率小于 50%,表现出潜在的细 胞毒性。该实验室按与企业产品相同的配方自制了少量 PU,测得其急性全身毒性合格,但细胞存活率仅为 8%,经丙酮清 洗后细胞存活率提高至 60%。在细胞毒性测试中,含有 HMDI 及添加剂 ( 扩链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催化剂 ) 的配方组, 细胞存活率均大于 70%,即不呈现细胞毒性;而含有 PTMEG 的配方组,细胞存活率均小于 70%,且随试验浓度提高而降低。 因此,推测 PTMEG 是导致 PU 产生细胞毒性的主要原因。建议调整 PU 配方中 PTMEG 比例或更换生物安全性能更优的多 元醇,并优化生产清洗工艺,以保障 PU 的生物安全性。
  • 研究论文
    曾念利, 王晓兰, 郭燕燕, 蒲小聪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药用胶塞 ( 主要为氯化胶塞与溴化胶塞 ) 在包装材料变更及仿制药研发中的卤化物鉴别监管要求,该研究建 立了一种基于炽灼残渣前处理与离子色谱检测的快速、准确方法。样品经炽灼灰化后,用水提取残渣离子,采用 Dionex IonPac™ AS19 色谱柱,以 20 mmol/L 氢氧化钾溶液为淋洗液,流速为 1 mL/min,柱温为 30 ℃,进样量为 25 μL。结果表明, 氯离子和溴离子在 2 ~ 100 μg/mL 线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方法专属性好。应用该方法测定 16 批次不同厂家的卤化丁 基胶塞,测定结果与企业声称的配方完全一致。该法操作简单、快速,所得结果准确,可有效鉴别药用胶塞中的卤化物类 型并进行定量检测,为仿制药包材筛选、已上市药品包材变更及胶塞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药学管理与信息
  • 药学管理与信息
    朱琪磊 , 陈庄田逸 , 曹  萌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研究的持续进步,药品先进制造数字孪生愈发受到关注。目前,数字孪 生技术已在制药行业实现了某些场景应用,并在优化布局、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技术要求 以及合规考量仍需深入分析。文章围绕药品先进制造数字孪生的挑战和关注要点进行探讨,就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 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进行了展望,并在技术设计和实践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药品先进制造的科学监管以及新质生产力的 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贾瑞波, 徐桂连, 卢  丹, 宫珊珊, 李宪刚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学管理与信息
    束蓓艳 , 王青华 , 刘  雷 , 耿  佳 , 孙丽芳 , 周  捷 , 耿文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探讨氘代药物相较于原型药物化合物专利的自由实施可能性,为药企开发氘代药物的侵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首先,简要梳理了我国专利侵权判定规则体系,概括了目前实践中原型药物化合物专利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撰写方法, 最后结合氘代药物的特点,综合分析撰写方式对于氘代药物自由实施的可能影响。而评估氘代药物自由实施的可能性,一 方面需依据侵权判定的步骤和原则,另一方面需综合考量氘代药物相较于原型药物所具备的未揭示效果。
  • 药学管理与信息
    夏天添 , 王  慧 , 周泽宇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药研发合作模式成为我国各大制药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改进原有竞合博弈范式基础上,采用复杂中介模 型分析了我国医药制造板块上市公司的博弈型研发合作对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的促进机制。得出 2 条结论 :①博弈型研 发合作有助于加快制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而显著提升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 ;②不同博弈型研发合作的收益分配 模式,将对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同时,提出了“市场均分型”和“股权收益型”2 种高绩效新药研发 合作模式,以期为我国制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