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ISSN 1001-8255   CN 31-1243/R   ZYGZEA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药学管理与信息
    第七届绿色制药莫干山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4): 564.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4.020
    随着全球医疗需求增长及环保意识增强,传统化学制药的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 文结合绿色化学理念,提出“绿色化学制药十二原则”,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降低环境负担并提升资源效率。该 原则涵盖合成路径设计、能源经济性、可再生原料使用、催化反应优化、溶剂选择、智能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强调利用人 工智能技术实现工艺精准控制与流程强化。同时,倡导副产物资源化、连续化生产和药物递释系统理性设计,以减少废弃 物排放并提高药品质量。该原则不仅为制药工艺研发与生产提供指导,还将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制药工业向绿色、 高效方向转型,为全球药品需求的战略满足提供科学支撑。
  • 专论与综述
    吴胜广, 黄良辉, 张民权, 龚铭城, 周良良, 陈振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19-162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03
    多柔比星是临床用于血液和实体瘤治疗的强效药物之一,但其诱导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是抗肿瘤治疗应用中的主要 障碍。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与多柔比星联用,可达到对多柔比星的增效、减毒、逆转多药 耐药性作用。然而,因姜黄素具有溶解性差、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使二者联合用药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 纳米共递送系统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多方面优势,将姜黄素与多柔比星封装到同一纳米递药系统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增强 稳定性、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靶向富集和缓控释等。文章归纳了近年来姜黄素与多柔比星联用的抗肿瘤机制及其新型纳米 递送系统,为二者联用的深入研究及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思路。
  • 研究论文
    陈子琦, 黄雷, 付翠平, 罗昆, 王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4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5
    该文报道了抗糖尿病肾病药非奈利酮 (1) 的合成新工艺。以 2- 羟乙基甲砜 (20) 和 2,2,6- 三甲基 -4H-1,3- 二 英 -4- 酮 (21) 为起始原料,经醇解、Knoevenagel 缩合、Hantzsch 环合、醚化、手性拆分、β- 消除和氨解等步骤,得目标产物 1。 总收率 19.9%(以 20 计 ),纯度 99.80%,ee 值 99.82%。新的合成工艺反应温和,质量可控,拆分后的中间体 (4S)-4-(4- 氰基 -2- 甲氧基苯基 )-5- 乙氧基 -2,8- 二甲基 -1,4- 二氢 -1,6- 萘啶 -3- 甲酸 2-( 甲基磺酰基 ) 乙基酯光学纯度高,适合工业化 生产。
  • 研究论文
    王兵, 李震, 夏林涛, 迟永建, 李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20.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3
    对降血糖药利格列汀 (1) 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确定了各步关键工艺参数及产生的杂质。以 8- 溴 -7-(2- 丁炔基 )-3- 甲基黄嘌呤 (3) 为原料,经 2 步取代反应、脱保护得 1 粗品,经乙醇重结晶得 1 精品。总收率 74.6%(以 3 计 ),HPLC 纯 度 99.85%,单杂小于 0.05%。该工艺将脱保护试剂改为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 (TMSOTf),工艺稳定,操作简单,可大幅 度减少 1 的二聚体杂质 ( 即有关物质 B) 的生成,适合工业化生产。该研究合成了 9 个有关物质,其中有关物质 A、C、D、 E、F、G、H 和 I 的合成路线为自主设计,可为 1 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专论与综述
    秦 渝 , 张伯进 , 陈琳琳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18.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2
    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抗菌药滥用导致耐药微生物出现,同时新型菌株的产生, 进一步加剧了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威胁。因此,开发新型抗菌材料以应对“超级细菌”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s) 凭借优异的结晶性、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易于修饰调控等优势,已成为抗菌领域的明星材料。 然而,传统 MOFs 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亲水性差、抗菌周期长、缺乏靶向性等。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对传统 MOFs 的后修 饰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基于此,文章总结了新型 MOF 抗菌材料的几种设计方法,包括修饰 MOF 金属节点、修饰有机配体、 修饰 MOF 表面及孔道结构、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旨在为未来新型抗菌 MOFs 的合成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武禹洲, 许俊, 化浩举, 路建光, 冯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6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7
    替度格鲁肽 (1) 通过与肠道和消化道壁上的胰高血糖素样肽 2(GLP-2) 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短 肠综合征。针对目前国内仅有 1 原研产品上市、价格较为昂贵且患者可及性差的现状,该研究尝试将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 物蛋白与 1 融合,构建一条在大肠埃希菌胞内可溶性表达 1 的路线。结果显示,自制目标肽纯度大于 99%,最终发酵液可 获得不低于 800 mg/L 的 1 制品,总收率约为 46% ;目标肽经 LC-MS/MS 验证,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序列与理论值相近。 该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开发的工艺路线简单、收率高、成本低,有可能为 1 的放大生产奠定基础。
  • 专论与综述
    庞艳婷, 孙青䶮, 张卫东,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09.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1
    活性氧 (ROS) 是机体氧化还原的代谢产物。过量的 ROS 会导致 DNA、蛋白质和脂质等氧化损伤,进而加剧肿瘤细 胞的遗传不稳定性,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氧化物还原酶 1(PRDX1) 作为过氧化物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维持细胞内 ROS 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有效保护细胞免受 ROS 的损害。同时,PRDX1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扮演分子伴侣的角色, 表现出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多种靶向 PRDX1 的药物在体内外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显示 PRDX1 是 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靶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 PRDX1 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机制研究,并总结了已报道的靶向 PRDX1 的抗 肿瘤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 药学管理与信息
    朱琪磊, 陈庄田逸, 曹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20.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5
    随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研究的持续进步,药品先进制造数字孪生愈发受到关注。目前,数字孪 生技术已在制药行业实现了某些场景应用,并在优化布局、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技术要求 以及合规考量仍需深入分析。文章围绕药品先进制造数字孪生的挑战和关注要点进行探讨,就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 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进行了展望,并在技术设计和实践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药品先进制造的科学监管以及新质生产力的 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 研究论文
    金诗馨, 蔡鸿铭, 刘毓彬, 蔡正艳, 林快乐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39.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4
    地美硝唑 (1) 属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是一种抗原虫兽药。传统釜式甲基化反应合成 1 存在收率低、双取代杂质多、 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文章通过连续流反应器制备 1,有效降低了甲基化反应中的潜在风险,收率由文献的 53%提高至 73%。 同时,发现并合成了 4 个 1 的有关物质,分别是 1,2- 二甲基 -4- 硝基 -1H- 咪唑 (3),1,2,3- 三甲基 -5- 硝基咪唑硫酸单甲酯 盐 (4) 和 N- 甲基 -N-(2- 甲基氨基 -2- 硝基乙烯基 ) 乙酰胺 (5) 与 N- 甲基 -N-(2- 甲基氨基 -1- 硝基乙烯基 ) 乙酰胺 (6) 的 混合物,以期为 1 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另外,在甲基化反应的后处理流程中,用氨水将体系调至 pH 12,可把季铵 盐杂质 4 脱甲基转化为目标产物,为变废为宝提供了新思路。
  • 专论与综述
    张涛, 黄 聪, 刘会文, 陆伟跃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03-1611.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01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剂作为延缓青少年近视的眼用制剂,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已上市的硫酸阿托品水溶液型 滴眼剂存在因pH 值低而导致的眼刺激性、制剂稳定性差和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该文对目前在研和在售的硫酸阿托品眼用 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文献调研和总结,分析了各种改善硫酸阿托品眼用制剂稳定性和依从性的技术方案特点和优 劣势,以期为阿托品眼用制剂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研究论文
    于均超, 孟玲, 王婧, 吴庆昆, 钱思甜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41-164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06
    以二乙烯酮和对甲氧基苄胺为起始原料,经胺解、缩合、Hantzsch 关环、乙基化和手性拆分等步骤,得到非奈利酮 (1),并优化了反应条件。该工艺总收率11.4%,纯度99.7%。该路线的新颖之处是首次引入对甲氧基苄基保护基,适合工 业化生产。
  • 研究论文
    王姝蕊 #, 权鑫 #, 沈丹, 朱兴一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83.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9
    为提高依帕司他 (EP) 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 EP 与苯甲酰胺 (BAM) 的共晶及其羟丙基 -β- 环糊 精 (HP-β-CD) 包合物,并优化了二者的制备条件。采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产物进行 结构表征,并通过饱和溶解度试验和体外溶出试验评估其溶解性能。结果显示,EP-BAM共晶的溶解度较EP原料药提高至1.08 倍,EP-BAM/HP-β-CD 包合物的溶解度则提高至 11.53 倍。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共晶和包合物均表现出优于物理混合 物的溶出速率和程度。该研究显示 EP-BAM 共晶和 EP-BAM/HP-β-CD 包合物均能显著改善 EP 的溶解性能和溶出度,为提 升其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有效策略。
  • 研究论文
    黄昊, 王亚鹏, 冯俊武, 路建光, 冯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5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因放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时,主要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沉积在细胞中,而包涵体变性、复性收率低的问题制约了整体制备工艺 的收率。该研究采用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与 1 融合表达技术,实现了 1 的胞内可溶性表达,表达量为 2.19 g/L。经提取、 酶切、澄清的预处理工艺,阴离子交换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硫酸铵沉淀的纯化工艺,获得了纯度为 99.3%的 1,整体工 艺收率为 44.2%。经 HPLC 保留时间对比、质谱、肽图、二硫键定位、体外生物活性检测等手段证明自制 1 的结构和功能正 确。最后,采用 50 L 规模的工艺放大试验证明该工艺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该研究为 1 的工业生产和后续结构改造奠 定了基础。
  • 研究论文
    范雯榕, 苗佳颖, 奚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74.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08
    寡核苷酸药物已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为提高寡核苷酸药物的稳定性并辅助药物跨膜递送,脂质纳米粒 (LNPs) 常被用作载体。然而,miRNA-LNPs 稳定性较差,导致制剂贮存条件严苛,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该研究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 探究了处方与工艺因素对 miRNA-LNPs 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磷脂均有助于提升 LNPs 的物理稳定性, 其中 PEG 化磷脂有助于防止 LNPs 聚集 ;水的相变过程会直接破坏 LNPs 结构,而冷冻保护剂蔗糖与 PEG 化磷脂联用可以 有效抵御水的相变对 LNPs 结构的破坏。该研究揭示了结构材料及水的相变影响 miRNA-LNPs 物理稳定性的机制,并据此 引入了冷冻保护剂,为改善负载寡核苷酸药物的 LNPs 物理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小核酸疗法的临床应用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药学管理与信息
    贾瑞波, 徐桂连, 卢丹, 宫珊珊, 李宪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2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6
  • 研究论文
    沈秀微, 李盈慧, 吴淑娟, 陈帆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92.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0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 (UPLC-MS/MS) 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白鲜碱 (1) 和梣酮 (2) 的含量。采用 UPLC HSS T3 色谱柱 (2.1 mm×50 mm,1.8 µm),以乙腈为流动相 A,水 ( 含 0.1%甲酸 ) 为流动相 B,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 模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以咪达唑仑作为内标。结果显示,1 和 2 在 2 ~ 2 000 n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 提取回收率大于 79.5%,精密度均小于 15%,准确度为 87.3%~ 109.8%。以大鼠为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当灌胃给 药 2 mg/kg 或舌下静脉给药 0.1 mg/kg 时,1 的 cmax 分别为 (1 382.4±129.6)、(382.6±118.9)ng/mL,t1/2 分别为 (1.5±0.2)、 (2.3±0.5)h ;2 的 cmax 分别为 (57.5±2.2)、(742.6±109.7)ng/mL,t1/2 分别为 (2.7±1.0)、(2.1±0.5)h。1 和 2 的生物利用度分 别为 68.1%和 7.6%。该方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专论与综述
    徐佳慧 , 许俊 , 路建光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1): 28-3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 cjph.2025.01.002
    多肽偶联药物 (PDCs) 是一种新兴的靶向药物,由有效载荷、连接子和归巢肽组成。归巢肽能携带细胞毒性分子或 放射性核素向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富集,从而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凭借高选择性、高组织穿透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 PDCs 成为了继抗体偶联药物 (ADCs) 后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开发的关注热点。然而,PDCs 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体内稳 定性差、受体亲和力低等。文章就 PDCs 的组成、临床应用进展以及关键性技术和挑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 PDCs 的开发和 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辛玉倩, 巩丽萍, 薛维丽, 杭宝建, 石峰, 孙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19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1
    建立了 HPLC 法同时测定复方脑蛋白水解物片 (1) 中硫酸软骨素钠 (2)、维生素 B1(3) 和维生素 B6(4) 的含量,同 时考察含量均匀度。色谱柱采用 Hypersil BDS C18 柱 (4.6 mm×250 mm,5 μm),以 0.02 mol/L 庚烷磺酸钠溶液为流动相 A, 乙腈为流动相 B,梯度洗脱。柱温为 35 ℃,进样量为 20 μL。2、3、4 的检测波长分别为 200、246 和 291 nm。方法学研究 结果显示,该方法专属性强,线性关系、重复性与准确度均良好。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来自不同企业的 1 中 3 种成分的含 量与含量均匀度差异显著,提示应加强质量控制。
  • 研究论文
    高丽琼, 沈国芳 , 林丽琴, 王秀秀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03.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2
    建立了离心辅助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钠 (1)缓释片中17种有关物质含量。色谱柱采用HP-FFAP柱 (0.32 mm× 30 m×0.25 μm),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程序升温,流速为 3.0 mL/min,进样口温度为 220 ℃,检测器温度为 300 ℃。 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分离 17 种工艺杂质和降解杂质,检出限约为 0.25 μg/mL(0.005% ) ;并能检出 1 缓释片中的 2- 甲 基戊酸和 2- 甲基 -2- 乙基戊酸。该方法解决了 1 缓释片因材料溶胀、无法分层导致难以检测的问题,可准确测定其中的有 关物质含量,为 1 缓释片的质量控制及标准提高提供了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束蓓艳, 王青华, 刘雷, 耿佳, 孙丽芳, 周捷, 耿文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30.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7
    文章探讨氘代药物相较于原型药物化合物专利的自由实施可能性,为药企开发氘代药物的侵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首先,简要梳理了我国专利侵权判定规则体系,概括了目前实践中原型药物化合物专利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撰写方法, 最后结合氘代药物的特点,综合分析撰写方式对于氘代药物自由实施的可能影响。而评估氘代药物自由实施的可能性,一 方面需依据侵权判定的步骤和原则,另一方面需综合考量氘代药物相较于原型药物所具备的未揭示效果。
  • 专论与综述
    闫洁, 顾丰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28-1633.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0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 具有可调节的孔径和孔结构、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递送载体可提 高药物稳定性、实现药物控释、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和生物利用度。文章总结了MSNs 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综述了 MSNs 近年来在药物递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展望了MSNs 的应用前景。
  • 专论与综述
    师丽敏, 朱春媚, 黄金, 陈金敏, 张福利, 吴浩翔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4): 43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4.002
    液滴微流控技术凭借其对流体在微纳米尺度上优异的处理能力,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与传统制备方法制备的微球相比,采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的微球组成和结构明确、可控,单分散性高,工艺重现性好。 文章聚焦液滴生成被动法和被动微通道装置,介绍了液滴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球的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流体相关参数、装 置设计参数以及添加剂等对微球形态、粒度分布、包封率及释药行为等关键质量属性的主要影响,旨在为微球的研究与开 发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杨敏, 黄成超, 曾涛, 李烨, 林黄静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11.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3
    采用细胞毒性测试法对医药用聚氨酯 (PU) 配方进行测试,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对以 4,4- 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 烷 (HMDI) 和聚四亚甲基醚二醇 (PTMEG) 为主要原料的 PU 开展细胞毒性测试,采用 MTT 法分别测试 PU 成品及其配方 中各原料组分和添加剂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尽管 PU 未检出急性全身毒性,但细胞存活率小于 50%,表现出潜在的细 胞毒性。该实验室按与企业产品相同的配方自制了少量 PU,测得其急性全身毒性合格,但细胞存活率仅为 8%,经丙酮清 洗后细胞存活率提高至 60%。在细胞毒性测试中,含有 HMDI 及添加剂 ( 扩链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催化剂 ) 的配方组, 细胞存活率均大于 70%,即不呈现细胞毒性;而含有 PTMEG 的配方组,细胞存活率均小于 70%,且随试验浓度提高而降低。 因此,推测 PTMEG 是导致 PU 产生细胞毒性的主要原因。建议调整 PU 配方中 PTMEG 比例或更换生物安全性能更优的多 元醇,并优化生产清洗工艺,以保障 PU 的生物安全性。
  • 药学管理与信息
    黄翠苹, 王玉青, 张 娜, 张玉杰, 刘茜英,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713-171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16
    注射剂为临床常用的高风险剂型,特别是小容量注射剂,其灌装量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该文结 合各国法规、指南,对小容量注射剂过量灌装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举例说明过量灌装限度确定需要考虑的 因素,以期为探索合理的、符合技术及法规要求的研究策略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王汉杰, 刘甲甲, 汤佳伟, 陈少欣, 张福利, 余俊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1): 47-51.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1.004
    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1) 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3- 羟基苯乙酮(2) 为起始原料,与磺酰氯反应得2- 氯-1-(3- 羟 基苯基) 乙酮(3)。3 和N- 甲基苄胺经亲核取代反应得1-(3- 羟基苯基)-2-[ 苄基( 甲基) 氨基] 乙烷-1- 酮(4)。4 经过含 有羰基还原酶A12 的工程菌催化还原,得(R)-3-[2-[ 苄基( 甲基) 氨基]-1- 羟乙基] 苯酚(5)。5 经钯炭脱苄基、成盐制得1, 总收率62.8% ( 以2 计),纯度99.9%,ee 值大于99.9%。优化后的工艺操作简便,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 专论与综述
    韩 博, 张庆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1): 1-27. https://doi.org/10.16522/ j.cnki.cjph.2025.01.001
    2024 年美国 FDA 批准上市新药 50 个,其中小分子药物 31 个,生物制品 19 个。根据 FDA 批准的新药说明书以及 相关数据库和专利检索情况,文章简要介绍了 2024 年 FDA 批准的上市小分子药物的概况、适应证、作用机制、剂型规格、 不良反应和合成路线等,以及生物制品的基本情况。
  • 研究论文
    曾念利, 王晓兰, 郭燕燕, 蒲小聪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15.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4
    为满足药用胶塞 ( 主要为氯化胶塞与溴化胶塞 ) 在包装材料变更及仿制药研发中的卤化物鉴别监管要求,该研究建 立了一种基于炽灼残渣前处理与离子色谱检测的快速、准确方法。样品经炽灼灰化后,用水提取残渣离子,采用 Dionex IonPac™ AS19 色谱柱,以 20 mmol/L 氢氧化钾溶液为淋洗液,流速为 1 mL/min,柱温为 30 ℃,进样量为 25 μL。结果表明, 氯离子和溴离子在 2 ~ 100 μg/mL 线性良好,回收率符合要求,方法专属性好。应用该方法测定 16 批次不同厂家的卤化丁 基胶塞,测定结果与企业声称的配方完全一致。该法操作简单、快速,所得结果准确,可有效鉴别药用胶塞中的卤化物类 型并进行定量检测,为仿制药包材筛选、已上市药品包材变更及胶塞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药学管理与信息
    夏天添, 王慧, 周泽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9): 123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9.018
    新药研发合作模式成为我国各大制药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改进原有竞合博弈范式基础上,采用复杂中介模 型分析了我国医药制造板块上市公司的博弈型研发合作对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的促进机制。得出 2 条结论 :①博弈型研 发合作有助于加快制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而显著提升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 ;②不同博弈型研发合作的收益分配 模式,将对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同时,提出了“市场均分型”和“股权收益型”2 种高绩效新药研发 合作模式,以期为我国制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提供一定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胡  涛, 盛  燕, 张桢珍, 梁锦锋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2): 249-25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2.015
    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属于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药品上市许可有关稳定性的要求及相关指导原 则,并对药品上市后有关变更事项中的稳定性要求及有效期确定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了稳定性研究中的放样条件选择、考 察指标制定和结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药品上市后变更稳定性研究中常见问题,结合审评实践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上市 后变更稳定性研究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 专论与综述
    宋振洁, 马银玲, 董海鑫, 赵锋, 潘振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2): 155-162.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2.002
    关节炎的治疗多采用长期口服或关节腔内注射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病情发展,但会导致胃肠道刺激性、 肝毒性及关节内感染等不良反应。微针作为一种经皮给药剂型,可穿过角质层屏障,将药物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表皮深 处和真皮层,凭借其微创、提高药物渗透性等优势在关节炎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该文介绍了微针在治疗关 节炎疾病方面的进展,以期为关节炎的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 专论与综述
    赵丽丽, 朱玉强, 王宏涛, 张贵民, 刘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5): 56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5.001
    生物制品,尤其是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由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系统生产。糖基化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一个关键质量 属性,对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药代动力学、半衰期和免疫原性等有显著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基化修饰质 量,必须在整个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对单克隆抗体的糖基化过程进行调控与监测。该文围绕哺乳动物细胞的工程改造、 细胞培养工艺及培养基的优化、糖基化调节剂、数学模型和组学技术等方面内容,介绍哺乳细胞培养过程中单克隆抗体的 糖基化修饰调控取得的技术进展。
  • 专论与综述
    付庆辉, 刘洁, 李钦, 杨亚妮, 何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7): 83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7.001
    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精密颗粒制造技术,利用微尺度环境下独特的流体特性,实现了微 / 纳米颗粒的连续、 可重复生产。文章系统综述了常用微流控通道的结构设计原则及应用特性,阐述了该技术在微 / 纳米颗粒给药系统中的研 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其在粒径控制、结构调控和制备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策略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发展前景,旨在为微 / 纳米颗粒给药系统的高效制备提供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张一艨, 陈月娇, 杨惠桐, 褚淑贞,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718-1722.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17
    国务院于2019 年启动针对高值医用耗材的治理改革,对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形成、医保支付、市场监管和医疗行为 等方面进行联动治理和综合性改革。高值医用耗材的定义是否需要调整,已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基于高值医用耗材 的历年政策及现状,该文对其定义进行梳理,探讨集采降价后其是否符合“有较高价格”的说法,并从价格和价值两大角 度重新界定。研究结果显示,在当前集采背景下高值医用耗材的定义与内涵应包括2 个方面:一是价格高,二是价值高( 满 足医学、技术和社会3 个特性维度之一)。符合上述2 个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医用耗材即可称为高值医用耗材。
  • 药学管理与信息
    余萌, 王似锦, 张迅迪, 马仕洪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1): 113-124.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1.014
    对 FDA 微生物污染相关的药品召回事件执法报告中的制剂类型、召回原因、污染微生物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 国外制药行业微生物控制的关注点,为我国药品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在微生物污染相关的召回案例中,无菌药品 召回 132 种次;非无菌药品召回 893 种次。无菌药品召回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无菌保障 (54% );非无菌药品的召回原因主要 是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 (79.3% ),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污染是典型代表。未明确鉴定结果的微生物污染在无菌药品 召回中占 81.8%,在非无菌药品中占 69.4%。美国的药品召回体系相对成熟,制药行业对于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不仅局限 于终产品,更贯穿至生产整个过程,值得我国借鉴。
  • 药学管理与信息
    申际丽, 王志东, 付盟, 张新房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7): 956.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7.016
    口服混悬剂是为吞咽困难患者设计的一种非均相液体制剂,较其他口服制剂加入了更多种类的功能性辅料来维持体 系的稳定性及适口性,故其质量研究与控制难度大、潜在的安全性风险高。文章通过调研不同药品监管机构规定、指导原则、 药典等文件并结合药品审评经验,全面阐述如何开展该剂型的质量研究与控制,强调了易被忽略的问题,以期为业界开发 高质量的口服混悬剂提供参考。
  • 专论与综述
    颜若曦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12-1633.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02
    基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六大系统各自领域的要求,以及对已上市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 治疗产品主要生产工 艺的分析,文章从CAR-T 产品生产工艺质量管控、工艺验证与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生产过程的污染与交叉污染控制、生产 相关偏差及变更控制4 个主要方面,分析与探讨了该类产品生产系统的特殊性及相应的质量管理要点,以期为先进治疗产 品的持有人,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产品的生产企业,进一步做好生产系统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为生产 检查与质量审计提供思路。
  • 专论与综述
    陈颖, 王灿, 邵泓, 徐伟东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6): 723.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6.003
    抗体偶联药物 (ADCs) 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偶联小分子毒性物质与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治疗药物。独特的结构使其兼具 抗体精准递送和小分子毒性物质高杀伤力的双重优势,在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并有 望在全球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在 ADCs 研发、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全生命周期中,结合活性和生物学活性直接决定其 药效和安全性。全面且准确的体外活性评价,不仅是确保 ADCs 疗效与安全性的基石,更是突破当前技术瓶颈、推动创新 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 ADCs 的作用机制,从靶标结合活性、内化作用评价、小分子毒性物质的作用分析、旁观 者效应测定和 Fc 段介导功能评估五大模块,系统评述了当前 ADCs 体外活性评价方法的技术与应用场景,以期为 ADCs 的 研究设计及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学参考。
  • 李祥梅, 邵奇, 王力, 罗华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3): 274-284.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3.001
    流变学方法在表征半固体制剂的微观结构方面潜力巨大,然而该方法的标准化程序未完全建立。该研究旨在对流变 学方法进行开发和验证,以期为建立标准化的流变学方法提供参考。以糠酸氟替卡松鼻用喷雾剂作为模型,评估了流动扫描、 流动斜坡、振荡振幅和振荡频率模式下测样方法的设定参数,对于选定的关键流变学参数 ( 屈服值、无穷大剪切黏度、触 变环面积、临界应力、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损耗角正切 ) 的影响。方法学考察 ( 重复性、精密性、特异性和稳健性 ) 结 果表明,多项测得参数的 RSD 值超出 15%。因此,流变参数等效标准范围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研究论文
    霍一凡, 满素勤, 徐嘉辰, 徐婷婷, 邱云良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4, 55(12): 1693-1697.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4.12.012
    基于尿酸酶催化尿酸分解产生尿囊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该研究建立了在37 ℃、pH 7.5 的反应体系中, 检测尿酸酶活性的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过氧化氢和尿酸酶的定量范围分别为0.049 ~ 100.000 μmol/L、 0.819 ~ 200.000 mU/mL;方法的批内、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20.0%,准确度相对误差在±25.0%范围内;高血脂( 血 脂指数3 mg/mL) 样品和2%溶血个体样品相对于普通个体的回收率结果显示,高血脂对尿酸酶活性检测无干扰,而溶血有 干扰;人血清尿酸酶样品于室温或2 ~ 8 ℃放置不超过24 h、冻融不超过3 次、–70 ~ –90 ℃放置不超过64 d,均不影 响尿酸酶活性。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高,且简便、快速,可支持尿酸酶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评价。
  • 研究论文
    李自丹, 闫佑明, 鲁悦晗, 武明飞, 孟  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5, 56(6): 769. https://doi.org/10.16522/j.cnki.cjph.2025.06.009
    为考察刻痕设计对片剂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了 5 种刻痕片,以片重差异、质量损失、含量均匀度、溶出度 / 释 放度为评价指标,研究片形、刻痕形状及深浅、片剂硬度等因素对不同规格、不同片剂分割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胶囊 形片较圆形片更易分割 ;当胶囊形片的长径与短径比小于 2 时,可通过增加刻痕深度 ( 约 0.5 mm) 改善分割性能。缓释刻 痕片的硬度范围宜控制为 90 ~ 130 N,以保持微丸的完整性 ;口崩片的硬度范围宜控制为 30 ~ 50 N,以满足崩解时限在 60 s 内的要求。低剂量 ( 规格≤ 10 mg) 刻痕片应关注整片含量均匀度 (A+2.2S ≤ 7.0) 和分割后质量损失 ( ≤ 0.8% ),以 控制分割后的剂量均一性。模型药物采用手工和机械分割后,分割部分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符合 ChP 2020 年版及刻 痕片相关的指导原则要求,可为刻痕片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