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ISSN 1001-8255   CN 31-1243/R   ZYGZEA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论与综述
  • 专论与综述
    韩 博, 张庆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 年美国 FDA 批准上市新药 50 个,其中小分子药物 31 个,生物制品 19 个。根据 FDA 批准的新药说明书以及 相关数据库和专利检索情况,文章简要介绍了 2024 年 FDA 批准的上市小分子药物的概况、适应证、作用机制、剂型规格、 不良反应和合成路线等,以及生物制品的基本情况。
  • 专论与综述
    徐佳慧 , 许俊 , 路建光 ,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肽偶联药物 (PDCs) 是一种新兴的靶向药物,由有效载荷、连接子和归巢肽组成。归巢肽能携带细胞毒性分子或 放射性核素向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富集,从而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凭借高选择性、高组织穿透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势, PDCs 成为了继抗体偶联药物 (ADCs) 后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开发的关注热点。然而,PDCs 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体内稳 定性差、受体亲和力低等。文章就 PDCs 的组成、临床应用进展以及关键性技术和挑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 PDCs 的开发和 应用提供参考。
  • 专论与综述
    霍一凡, 刘 丹, 满素勤, 邱云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BTK) 在 B 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BTK 抑制 剂 (BTKI) 通过阻断 BTK 或抑制其活性而有效阻断下游细胞信号转导和受体活化,并对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上游 信号分子产生负反馈作用,以发挥治疗作用。在 BTKI 的研发过程中,靶点占有率作为衡量药物与 BTK 结合能力的指标, 已成为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药效学评价的重要参数,不仅可以反映给药剂量与靶点占有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药效与 靶点占有率之间的联系也有重要意义。文章对 BTKI 靶点占有率的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 BTKI 研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靶点占有率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王汉杰, 刘甲甲, 汤佳伟, 陈少欣, 张福利, 余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1) 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3- 羟基苯乙酮(2) 为起始原料,与磺酰氯反应得2- 氯-1-(3- 羟 基苯基) 乙酮(3)。3 和N- 甲基苄胺经亲核取代反应得1-(3- 羟基苯基)-2-[ 苄基( 甲基) 氨基] 乙烷-1- 酮(4)。4 经过含 有羰基还原酶A12 的工程菌催化还原,得(R)-3-[2-[ 苄基( 甲基) 氨基]-1- 羟乙基] 苯酚(5)。5 经钯炭脱苄基、成盐制得1, 总收率62.8% ( 以2 计),纯度99.9%,ee 值大于99.9%。优化后的工艺操作简便,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 研究论文
    胡清源, 王新昆, 马潇, 李国靖, 孟冬朔, 刘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该课题组报道的去氧胆酸 (1) 新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制备了 1 的 9 个有关物质,即 8 个工艺杂质和 1 个降解杂质。 该文报道了有关物质 A(7)、有关物质 C(8)、有关物质 D(9)、有关物质 E(10)、有关物质 F(11)、有关物质 B(12)、有关 物质 H(13)、有关物质 I(14),以及降解杂质有关物质 J(3) 的合成方法,其中 8、9 和 13 为首次报道的新化合物。上述有 关物质均经 1 H NMR 和 MS 确证结构。
  • 研究论文
    王子璠, 李继安, 林惠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茄病镰刀菌产环孢素A(1) 的产量,该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 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1 发酵 培养基中的关键成分,包括碳源、有机氮源和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优化配方为:葡萄糖31.3 g/L,麦芽糊精62.7 g/L,酪 蛋白17.3 g/L,酵母浸膏LM801 8.7 g/L,L- 缬氨酸7.15 g/L。在此条件下,1 摇瓶产量提高至4 283 mg/L。继而考察不同 补料工艺对1 产量的影响。最终,采用流加补料的方式使25 L 发酵罐中1 的产量达到5 247 mg/L,相较于原始配方提高了 72.49%,为1 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参考。
  • 研究论文
    陈梦娇, 戴安印, 尚龙宇, 陈丽娜, 王文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了尼莫地平 (1) 固体分散体 (SD),并以粉末直接压片法压制成 1-SD 片剂。以体外溶出 度为指标,考察了填充剂类型、崩解剂种类及用量对 1-SD 片剂中 1 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磷酸二氢钾为填充剂、 泡腾剂 [m( 碳酸氢钠 ) ∶ m( 枸橼酸 )=5 ∶ 4] 为崩解剂时,所得片剂的溶出度较好。以优化处方 ( 含 1-SD 240 mg、磷酸 二氢钾 124 mg、崩解剂 32 mg 和硬脂酸镁 4 mg) 制备的 1-SD 片剂 5 min 即可崩解,10 min 时 1 的溶出率可超过 95%。该 研究制备的 1-SD 片剂溶出性能良好,有效克服了由亲水性载体所产生的凝胶屏障,为 SD 片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晏娜, 汤湛, 王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 Box-Behnken 设计 - 响应面法优化阿魏酸 (1) 乳膏处方,随后采用离体大鼠皮肤研究了 1 乳膏的体外渗透行为,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所得优化处方中,1、月桂氮䓬酮、薄荷油、1,2- 丙二醇、PEG400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5.00%、10.68%、10.03%、9.32%、10.00%。体外渗透试验结果显示,以优化处方制备的 1 乳膏 10 h 累积渗透量为 (470.70±24.54)μg/cm2 ,透皮速率为 (57.70±3.09)μg·cm–2 ·h–1 。体内研究表明,大鼠经皮给予 1 乳膏后,10 h 时血浆中 AUC 即可达到 (953.90±175.30)mg·min·L–1 ,与以 10 mg/kg 剂量灌胃给药相当;且 10 h 时经皮给药组大鼠的血浆 浓度未出现下降趋势。该乳膏制备工艺简单,易于产业化推广,且制成的乳膏经皮吸收性好,可长久、平稳地释放药物, 为 1 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刘伟, 张馨月, 邹文博, 许卉, 宁保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肠溶片的包衣厚度是关键质量属性,而拉曼光谱法在分析药物制剂微观结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该研究采用拉曼 光谱成像技术测定了不同来源、7 个批次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包衣厚度和包衣均匀性,并运用 Micro-CT 三维成像技术验证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包衣均匀性差异。结果显示,包衣厚度依序为:厂家 A 样品 > 厂家 B 样品 > 参比制剂 > 厂家 C 样品 > 自制片 E> 厂家 D 样品;厂家 A 样品、厂家 B 样品、厂家 D 样品和自制片 E 的包衣层都较为均匀,参比制剂和厂家 C 样 品的包衣均匀性较差,表明拉曼光谱法可以用于测定片剂的包衣层厚度及包衣工艺评价。
  • 研究论文
    王燕, 牟伊, 文帅, 李幸, 赵耀, 王东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晶型对枸橼酸托法替布 (1) 原料药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溶剂结晶法制备得到了 2 种晶型 ( 晶型Ⅰ、晶型Ⅱ ) 的 1,并通过 PXRD、DSC/TGA 及 FT-IR 进行表征,测定其粒度分布、平衡溶解度及流动性。结果显示,晶型Ⅰ的 PXRD 及 FT-IR 谱图与原研专利报道一致,DSC/TGA 曲线略有差异,而晶型Ⅱ的 PXRD、FT-IR 谱图及 DSC/TGA 曲线和晶型Ⅰ 存在明显差异;2 种晶型的平衡溶解度差别不大,均呈现显著的 pH 依赖性,但晶型Ⅱ的溶解速率明显小于晶型Ⅰ;晶型Ⅱ 粒径明显大于晶型Ⅰ,流动性较晶型Ⅰ好。该研究制得的新晶型 ( 晶型Ⅱ ) 在缓控释制剂的开发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研究论文
    王杠杠, 王似锦, 马仕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浓度为 0.85、1.15、3.08 cfu/mL 的 3 组大肠埃希菌菌悬液为研究对象,每组各 100 个平皿进行菌落计数,作 为数据基础模拟不同个数平皿合并计数后的计数结果,并分析不同情况下报告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结果显示,3 组数据均服从泊松分布;试验平皿数相同时,随着菌悬液浓度增加,平皿计数结果的 RSD 减小;同一份菌悬液,随试验平 皿数增多,平皿计数结果的 RSD 减小,报告的结果范围缩窄。菌浓度越低,其 RSD 越大,误判的风险越高,增加试验平 皿数有利于提高低生物负载水平供试液微生物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合并计数后菌落数不小于 4 cfu、RSD ≤ 50%时,菌落计 数结果可对供试液的生物负载水平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
  • 研究论文
    李亚娟, 莫静燕, 卢红委, 余晓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检验前处理智能设备是智慧中药检验技术在中药行业内的首次应用,实现了中药检测前处理由人工向智能化的 转型。该智能设备由入料存盖系统、综合预处理系统、振荡系统、出料 / 超声系统、冷凝回流系统五大模块组成。通过考 察该设备定量加液的精确度、介质加热时间和温度的精确度,证明了该设备可达到使用要求。选取合欢花为代表性药材, 考察使用该智能设备和人工方法处理所得样品的结果一致性,以及处理多批次样品的用时情况。结果表明,该智能设备可 实现中药前处理的智能分选,实现冷凝管在线自动清洁,并且多批次药材的处理效率可提升至 94.40%。
  • 研究论文
    孟学科 #, 尹云云 #, 麻银林, 郭雪松, 杨晓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的目的是全面考察低 pH 病毒灭活容器的在线清洁效果、密封性、无菌性、热穿透性及热稳定性。通过检测在 线清洁后淋洗水水样的各项指标,证明清洁效果;通过保压试验验证密封性;通过培养基模拟灌装以及过程温度控制试验 证明无菌性、热穿透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清洁后检测淋洗水样,其可见异物、pH 值、电导率、细菌内毒素、微生物 限度、蛋白吸光度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低 pH 病毒灭活容器的保压测试合格;模拟除菌培养基于 (24±1)℃下放置 21 d, 模拟病毒灭活,其间罐温稳定在 (24.0±0.2)℃,无菌性、热穿透性及热稳定性良好。上述结果说明该低 pH 病毒灭活容器符 合生产要求,可确保病毒灭活过程的可靠性。该研究为低 pH 病毒灭活容器的 GMP 和工艺要求验证提供了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 药学管理与信息
    余萌, 王似锦, 张迅迪, 马仕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FDA 微生物污染相关的药品召回事件执法报告中的制剂类型、召回原因、污染微生物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 国外制药行业微生物控制的关注点,为我国药品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在微生物污染相关的召回案例中,无菌药品 召回 132 种次;非无菌药品召回 893 种次。无菌药品召回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无菌保障 (54% );非无菌药品的召回原因主要 是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 (79.3% ),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污染是典型代表。未明确鉴定结果的微生物污染在无菌药品 召回中占 81.8%,在非无菌药品中占 69.4%。美国的药品召回体系相对成熟,制药行业对于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不仅局限 于终产品,更贯穿至生产整个过程,值得我国借鉴。
  • 药学管理与信息
    王家强, 李珊珊, 谢琰, 申丽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口服固体制剂和注射剂品种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推进,近年来不少企 业将眼用制剂列为战略重点,尤其是溶液型滴眼剂。近年来大量溶液型滴眼剂仿制药注册申报上市,文章参考《化学药品 仿制药溶液型滴眼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溶液型滴眼剂仿制药的研究特点及多年来在溶液型滴眼剂方面的审评 经验,从规格与装量、处方、生产工艺、原辅料和包材、质量研究、稳定性等方面,对溶液型滴眼剂仿制药开发研究及生 产过程中药学方面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以期为其研发和申报提供一定参考。
  • 药学管理与信息
    王杠杠, 王似锦, 马仕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间药液生物负载监测是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控制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该文以除菌过滤前药液为例,基于泊 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建立数据模型,模拟不同检验量情况下生物负载监测的合格判断概率,并分析检验量对误判概率的影 响。结果显示,当除菌过滤前药液生物负载水平为每 100 mL 5 cfu 时,基于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计算检验量为 10 mL 时 的误判概率分别为 9.02%、11.61%,分别是检验量为 100 mL 时误判概率的 6.58 倍、1.96 倍;当除菌过滤前药液生物负载 水平为每 100 mL 20 cfu 时,基于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计算检验量为 10 mL 时的误判概率分别为 40.60%、50.00%,分别 是检验量为 100 mL 时误判概率的 37.59 倍、10.12 倍。风险边界为 5%时,基于泊松分布,检验量为 10 mL 时的误判区间 为每 100 mL 3 ~ 48 cfu;检验量为 100 mL 时的误判区间为每 100 mL 6 ~ 17 cfu。检验量较大时,结果误判的概率较低, 在相同的风险边界下,判为合格药液的最大可能生物负载较低,对下游工艺的挑战性较小。
  • 药学管理与信息
    张灵娜, 陈晴宇, 黄榕珍, 袁建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2021年2月至2024年6月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的注射剂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备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合近年来包装材料和容器相关法规及指导原则,围绕包装材料和容器特性对比、药品与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包装系统 密封性研究、工艺验证和稳定性考察等方面,梳理注射剂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等变更中需关注的研究验证要点,督促药品上 市许可持有人和药品包装生产企业提高注射剂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的风险意识,切实履行自身主体责任,以期为注射剂包 装材料和容器中等变更的研究验证工作提供一定参考。